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名家 > 國畫 >

劉泳
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8-11     發(fā)布人:本站     點擊:

 
        劉泳中國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會員,河北省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創(chuàng)作委員會付主任,保定畫院畫家,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美術(shù)學院國畫創(chuàng)作研究生班。 

       曾赴日本,韓國,北京,上海,臺北,甘肅,青海,山東,云南,保定等地舉辦個展與聯(lián)展。榮獲魯迅金獎,日本女神金獎,河北省一等獎等。并出版《劉泳畫集》等多卅。2013赴美國講學。作品被中國美術(shù)館,魯班美術(shù)館,江蘇美術(shù)館,人民大會堂及美國,日本,德國,比利時等多國藝術(shù)機構(gòu)收藏。

 











清潤靈秀 意境深邃
觀山水畫家劉泳作品有感
 
 
       始終認為美是藝術(shù)的核心,美是藝術(shù)的最高法律。
 
       美術(shù),既要追求“美”又要迫求“術(shù)”。“美”就要給人以美感享受,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,追求審美理想;“術(shù)”就是要有技術(shù)技巧,要按藝術(shù)規(guī)律辦事,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觀。美術(shù)就是美的技術(shù),而不是丑術(shù)。
 


 
       山水畫就得有山有水,有云有樹,山因水而秀,水因山而活,草木是山川的毛發(fā),云霧是山川的衣衫,農(nóng)舍是山川的眼晴,構(gòu)圖是山川的形體,線條是山川的骨架,筆墨是山川的血液,色彩是山川的時裝,處理好這幾種物象的關系,是畫好山水畫的訣竅。劉泳深明此理,他畫的山水畫讓人感到勻稱清爽,清新靈秀、形神兼?zhèn)?、生機勃勃、合情合理、自然優(yōu)美、這是十分可貴的。宋代山水畫家郭熙講:山水畫應“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”。我認為劉泳的山水畫達到了這個要求。


 



 


 


 


        劉泳先生在藝術(shù)的天地里,擊鼓而歌,縱橫馳騁,是他那精神常青的不老氣概;墨色飄逸,神采飛揚,續(xù)寫他藝術(shù)執(zhí)著的追求精神。
 
       6月26日,“清逸 清雅 清高---中國畫家劉泳花卉系列韓國邀請展”將在韓國大邱市中國文化院隆重啟幕。
 
       作品以“梅花”為主,畫家賦予了作品更多的精神層面的內(nèi)容,
 
       突出中國優(yōu)秀文化精神和君子的高雅氣度、氣節(jié)。
 
 
      《老格畫梅斗精神》蒸蒸日上的枝干,富有張力的展開,有聚有散的梅花…開放在月光下…這是株老梅樹啊!
 
      《 瘦蛟午腕下,清氣入五臟》是上一梅花的情緒和心態(tài).
 
       子曰:“質(zhì)勝文則野,文勝質(zhì)則史,文質(zhì)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 
       這句話用于書畫上,“質(zhì)”就是“性情”;“文”就是“技法”;“野”就是“粗野”;“史”就是“浮華”。
 
 
       其意思是:只講性情不講技法,其作品就顯得過于粗俗,格調(diào)低下;只講技法不講性情,其作品就顯得過于浮華,沒有內(nèi)涵;只有性情和技法兼而有之,其作品才有君子之風。
 
   劉泳先生的作品如其人,有君子之風。






一桿清竹秀,無心歲月長
--己亥歲末寫墨竹小記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劉泳
 
      “藝術(shù)來源于生活”。北方翠竹多種植于庭園,三兩桿青竹讓樸素小院幾添風雅。于江南,竹林則滿山遍野,處處蔚然。漫步竹林,清風拂面,竹木淳樸高潔,讓人神清氣爽,俗塵盡消。
 
       中國人喜竹,亦喜墨竹畫。墨竹幾枝懸掛廳堂,盡顯主人的君子志趣。墨竹畫與青竹一樣,成為生活的陪伴,也是精神的寄情所在。
 

 
       畫竹歷史悠久,自三國、兩晉開始,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的發(fā)展,經(jīng)兩宋的提倡,畫竹理論與技法日漸成熟。畫家借物抒情,表達對理想品格和高雅精神的追求,留下大量的詠竹寫竹的詩畫。唐白居易根據(jù)竹子樸實、體直、中空、堅節(jié)的特點,將竹子概括為本固、性直、心空、節(jié)貞,人格化的賦予了竹子品性特征,深深植入中國人的精神審美標尺。
 

 
        堅忍不屈的青松、挺拔多姿的翠竹、傲然嚴寒的冬梅,都被中國人賦予了不畏嚴冬苦寒的高潔風骨,所謂“歲寒三友”,竹即為歲寒“君子”之一。竹子四季常青,中空挺拔,亦被賦予堅韌正直的品格,是全德君子的精神象征。中國文人自古喜竹,蘇軾曾言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成為雅談。平常百姓家則常用“竹報平安”來祈迎吉祥,于是竹子亦從一種文化意象演變?yōu)槊袼滓庀?。王維、吳道子、趙孟頫、倪瓚、吳鎮(zhèn)、石濤、鄭板橋、李鮮、蒲華、吳昌碩、黃賓虹、徐悲鴻、齊白石等歷代畫家均有傾墨畫竹的作品流傳。
 
 
       墨竹重在寫“神”,“論畫與形似,見與兒童鄰”即是最好的理解。雖不是寫實的,但并非不像,而是要讓畫有“氣”,是作畫者的精神承載,也就是所謂的書卷氣、逸氣、君子之氣,“墨竹”從而為“墨君”。與我們戲劇的國粹--京劇表現(xiàn)精神相類似:“太像不是戲,不像不是藝”,在“似”與“不似”之間巧妙挪移。將客觀的物象,通過主觀的處理變成意象墨竹。
 
       中國畫的“見筆見墨”主要特色,表現(xiàn)墨竹是最游刃有余、最適合的題材了,所以墨竹技法發(fā)展成熟,一直受歷代文人的喜愛。
 
       畫竹重在實踐。古人說“半世蘭,一世竹”,雖寥寥幾筆的墨竹,卻筆筆見功夫,葉葉有章法,可見墨竹的寫意難度。多年沉心筆墨耕耘,在實踐的基礎上,細細體會將畫竹形式“符號化”,一筆偃月,二筆魚尾,三筆飛雁,“人”字、“個”字、“川”字、“分”字的形式組合巧妙通俗。借鑒歷代名家墨竹精品,學習傳統(tǒng);同時畫面的藝術(shù)處理也要符合當代人的現(xiàn)代審美方向,使傳統(tǒng)和現(xiàn)代意趣巧妙結(jié)合,讓墨竹的表現(xiàn)既清雅又現(xiàn)勃勃的生機。
 
       庭園清竹秀,案頭筆墨香。風物有所駐,無心歲月長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劉泳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己亥歲末于海上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瓣蘭香素心意,只畫春風不畫寒  
——庚子歲初寫蘭略記
作者:劉泳
 
        蘭,因其清幽、素簡、寂寞,卻自在芬芳,為歷代文人畫家喜愛,成為人們對高潔、清雅、堅貞品格追求的意象代言。
 
       蘭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歷來是中國人庭園種植最喜愛的植物花卉。自古以來,能夠長年登堂入室而擺上文人案頭的,非蘭花莫屬。明文徵明曾作《題蘭花》一詩:“手培蘭蕊兩三載,日暖風微次第開。久坐不知香在室,推窗時有蝶飛來”,生動再現(xiàn)了文人藉蘭花而與自然風物互動的情趣。
 

 
       今天的百姓生活中,無論是平民窗臺的普通吊蘭還是廳堂溫室價值連城的珍稀蘭品種,每每各安其所,一樣的裝點著人們平凡卻又無比珍貴的尋常生活。而在城市以外,廣闊的自然大地上,山谷河畔、荒野田邊,無論自然條件優(yōu)劣,蘭花都可以無懼的頑強生存。蘭以遺世獨立的姿態(tài),讓四季交錯時光荏苒的尋常歲月,暗香雅溢,清風長存。

 

 
 
       畫家對蘭花的推崇描摹,歷代皆似。唐宋元明清,直至近現(xiàn)代,很多名家都不吝筆墨對蘭傾心描寫和繪畫,給我們留下了精彩的傳統(tǒng)杰作。比如趙夢堅、趙雍、文徵明、仇英、徐謂、蘭瑛、八大山人、石濤、惲壽平、李鱓、金農(nóng)、鄭板橋、吳昌碩、齊白石、徐悲鴻、潘天壽、張大千、李苦禪等,他們用筆下的作品表現(xiàn)蘭的精神氣質(zhì):內(nèi)斂、淡雅而自在;冷雋、自負又高傲;既婀娜多姿,又疏密有致;時素心若雪,時孤傲不馴。觀畫者與作畫者,今人與古人,在流動不歇的時光長河中于此一刻相遇,因這一瓣蘭香、兩桿青竹而心意相知。

 

 
 
       大家熟知鄭板橋。他出身清苦,官場失意,以賣畫為生。與其說他在畫墨竹蘭花,倒不如說他在畫自己,書寫自己的精神人格。他的墨竹,疏朗而空靈,給人高古的感覺;而蘭花,葉線細而柔韌,秉承墨竹的一貫風骨,用山石的厚拙來襯托蘭的靈性,其蘭花的造型有堅韌不拔困頓不屈的氣質(zhì),展現(xiàn)了畫家的人格秉性。鄭板橋有《高山幽蘭》詩:“千古幽貞是此花,不求聞達只煙霞。采樵或恐通來路,更取青山一片遮。”君子修道立德,應似蘭花,不為窮困而改節(jié)。

 

 
 
       畫家多有成熟的技法,但更要有良好的心態(tài)和品格。 無論技法多熟練,要想創(chuàng)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,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(tài),以及寬廣的情懷品格。局部的構(gòu)思不能形成完整作品。一幅美景如不能在心中全部被想像出來,亦等同于盲人摸象。而這種全面性的把握和傳達,則是畫家精神氣質(zhì)的傳遞和呈現(xiàn)。當然,畫家如不能將自己豐沛的情感置于嚴格的技法控制之下,精確的表達自己的內(nèi)心也做不到。心頭如有激動或有紛擾,一定影響潛能的發(fā)揮。
 
       傳統(tǒng)中國畫的核心技巧是“線”的運用,蔡邕有言“唯筆軟則奇怪生焉”,此“軟”指筆的彈性和運用毛筆的巧活靈動,非精神的軟弱之意。行筆時柔軟靈巧,提、按、頓、挫、疾、徐、迅、緩,造形線條則變化多端,豐富有趣,奇雋朗闊盡興表達。中國傳統(tǒng)花鳥繪畫,基本功是梅、蘭、竹、菊。線條技法,古人概括為:平、圓、留、重、變。黃賓虹說“畫畫如寫字,筆筆亦分明,方不落畫家蹊徑”。蘭,葉片為線型或劍型。用線條表現(xiàn),筆筆見功力。毛筆筆鋒的輾轉(zhuǎn)挪移,有時圓厚渾樸,有時廓勁凌厲,將“外圓內(nèi)方”、“寓方于圓”、“外柔內(nèi)剛”、“綿里藏針”、“化剛健于婀娜之中”等趣味,盡現(xiàn)于東方審美準則和精神之中。

 
 
       常說“半世蘭,一世竹”,這是從技巧上說,蘭花是容易畫,但不容易畫好的題材。“一筆長,兩筆短,三筆破鳳眼”,雖寥寥數(shù)筆即可成畫,可是把蘭的形態(tài)意趣充分的表現(xiàn)出來,成為打動人心的完整作品也并不容易。畫蘭布局需極嚴謹,構(gòu)圖簡淡變化,運筆清虛圓融,筆鋒變化靈動而遵守章法,蘭葉紛批錯落,條理有序,若拙若巧,柔中帶剛,骨力秀勁,用墨濃淡相宜,巧用節(jié)奏。意斷筆不斷,亮相筆觸點睛,開合有度,整個畫面才富有張力。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得。畫蘭寫意,也需半世的功夫相托??!
古人又云“喜畫蘭草,怒畫竹”,婀娜清柔之蘭草與直抒胸臆的簡竹又在不同的精神情境中給畫者、觀者以療愈。變化是人生的常態(tài),既以柔軟姿態(tài)因應環(huán)境變遷,同時堅忍嚴身持守獨立品格,則淡花疏葉,自得芬芳。
 
昨?qū)懬嗲嘀駭?shù)竿,
今畫瑞草是幽蘭。
老夫廿載休閑客,
只畫春風不畫寒。 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劉泳    庚子歲初于海上